1969年深秋,时任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的梁必业接到一纸调令,要求他立即前往安徽省肥西县蟠龙墩农场。这个由安徽省军区直属的农场条件简陋,生活艰苦。就这样赚配网,这位曾经叱咤疆场的老将军开始了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的农场生活。
初到农场时,梁必业被编入普通班排。虽然年过半百,但他从不以老将军自居,而是和年轻战士们一起下地干活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田间地头,挥汗如雨地参与劳动。农场里的活计种类繁多,从播种收割到饲养牲畜,梁必业都干得一丝不苟。他常说:我从小就是劳动人民出身,这些活计难不倒我。
在农场的两年时光里,梁必业的生活费从最初的20元提高到了50元。这些钱他大多用来购买书籍和订阅《人民日报》。每天劳作之余,他都会仔细研读报纸,通过字里行间了解国家大事。这份坚持学习的习惯,让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开阔的视野。
展开剩余70%这位老将军的丰富经验很快就在连队中发挥了作用。一次,5班副班长因为职务调整而闷闷不乐。原来这位从炊事班调来的副班长总觉得自己应该当正班长。在连队组织的学哲学演讲会上,梁必业巧妙地用《智取威虎山》中杨子荣与少剑波的配合为例,开导他正确看待主配角关系。这番开导让副班长茅塞顿开,不仅演讲获奖,后来还顺利晋升为班长。
还有一位4班的小战士想入党却不知如何开口。梁必业耐心指导他要主动向组织靠拢,并建议他找党员同志指导写申请书。在梁必业的帮助下,这位战士很快实现了入党的愿望。
最令人称道的是在一次夜间演习中。当时大雨倾盆,连长突然下令紧急集合,声称要赶赴合肥执行任务。经验丰富的梁必业一眼就看出这是演习,但依然配合行动。当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、疲惫不堪地返回农场时,梁必业向连长提出了两条宝贵建议:一是让战士们好好休息恢复体力,二是要向战士们说明这是实战化演练。这两条建议都被采纳,有效提升了连队的训练水平。
在农场期间,梁必业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。妻子丁治华多次给中央领导写信,终于获准带着三个孩子来农场探望。这次团聚让梁必业倍感温暖,也促使他向组织申请回京治病。1973年,在叶剑英元帅的关怀下,梁必业不仅参加了国庆招待会,更在1974年底被重新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三位副主任的排序问题上,叶帅特意指示要将梁必业的名字列在首位。
1979年,组织上为梁必业彻底平反。回顾这段特殊岁月,梁必业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。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,他依然坚持学习、关心部队建设,这种精神为他日后重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正如他在回忆中所说:劳动人民出身的我,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官网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